性格内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向-九游会下载

2016-06-20 12:04
|
性格内向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向
»

过去的很多年,我一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困扰着——内向的性格。

这种困扰在高中以前似乎还未带来什么影响,但到了高中以后,内向的性格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学习和成长,成了那个年纪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一种心理阴影。

典型的内向的标志就是:不善言谈、不喜社交、不够自信、喜欢独处等等。

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被灌输的思想就是性格内向是一种缺点,需要纠正。父母会说,你看邻居家某某多能说会道,多能讨人喜欢;老师会说,走上社会后,你们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从现在起就要锻炼交际能力,要不然以后的路会很辛苦;朋友会说,你干嘛这么不自信,去跟陌生人问个路都害羞……

所以,上了大学后,我总在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报各种各样的社团、跟同学们结伴游玩、克服自己害羞不自信的毛病……

本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但实际上,这么多年过去,当自己更加清楚认识自己后,才发现其实性格自始至终从未改变过,很多时候表现的很“外向”时,反而会有种莫名的“扮演感”。

本文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从“我们的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怎么判断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怎样正确面对内向的性格”和“如何发挥内向性格的优势”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内向、面对内向并发挥内向的优势。

一、我们的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

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研究——“科罗拉收养工程”,这项工程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一组科罗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权威行为遗传学家普罗密的带领下开展的。

他们在丹佛地区征募了245名想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的怀孕妇女。然后,他们对这些进入新家庭的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在他们的整个孩童时期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人格与智商测验,并对他们的父母也进行相同的测验。为了进行对比,他们还对另外一组由245名家长及亲生孩子组成的团队进行相同的测试。

结果发现,这个用来对比的团体中,孩子与他们亲生父母在智力和人格的某些方面十分相似,而那些被领养的孩子与他们的养父母则毫无共同之处,尽管他们的养父母16年来一直在抚养他们,供给他们衣食住,让他们读书,让他们学习,给他们关爱,但这些孩子与养父母的相同之处并不比他们与街头任选一对夫妇的相同之处多。

我从6岁上学的时候,就寄宿在二姨家,整整12年,一直到读大学。那时候,父母都在外地,一年能见上一面就算奢侈了。曾经,我总把自己性格的内向归因于成长的环境,总以为自己的内向是因为从小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的。母亲每次讲我小时候的事情的时候,也总说我小时候是多么调皮、捣蛋,根本不像是一个内向的孩子。

这种环境归因论曾盘踞在我的脑海中很多年,直到有一年春节回老家,跟90岁高龄的奶奶聊天,她的一番话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观念。我问奶奶:“奶奶,我小时候还在我爸妈身边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活泼、调皮呀?”。奶奶说:“你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经常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别人叫你你都不去,就在你妈面前特别闹人。你跟你爸年轻时候一模一样,别看你爸现在在人场上能够收放自如,他年轻的时候还不如你现在,刚结婚的时候,出门都怕见这人。后来去外边打工,闯荡了这么些年,才比原来好些了”。

听了奶奶的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后来看了很多书后,才知道原来是真的是有科学依据可以证明,性格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人的性格在出生的时候就基本定型。后天的努力改变也许会让你看起来变得很外向,但实际上,这样的外向只是表面上而已,并非真实的自己。

二、怎么判断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那些不善言谈的人称为“内向型”,而那些一分钟就能说一箩筐,很难停下来倾听对方的人,称之为“外向型”,事实上并非如此。

美国金牌培训师迈克·贝克特尔在《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一书中是这样区分内向和外向的:

“内向型”性格的特点:

1、他们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他们不一定害羞,但是,在和一群人相处之后,他们更需要个人的空间;

2、他们倾向于在内心里自我反思,而不是和他人一起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可能在集体讨论时他们不太容易参与其中,但是,之后他们会独自把问题思考一遍;

4、通常情况下,他们的最终结论都是很可靠的,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然,这样的结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酝酿和归纳总结;

5、他们并不是不善言谈,只是倾向于先思考再交谈。

“外向型”性格的特点:

1、他们需要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

2、人越多,他们越是活跃。交谈中,他们通常都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他们反应敏捷,不会因为人多势众而惶恐。

4、可能一开始的结论略显浅薄,不过,他们会意识到这不过是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最后会有更好的结论。

就我自己而言,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我是典型的内向性格。在生活中,我虽然并不排斥聚会等娱乐活动,但往往一阵狂欢过后,我特别期待能够快点回到家中获得宁静,从宁静中恢复能量;在工作中,我对出差也是有那么一点点排斥,每次出差都会特别累,唯独比较享受的就是出差的时候,可以在高铁或飞机上看自己想看的书,并且还比平时高效很多;对于问题的思考,就更加明显了,自己往往倾向于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再表述,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说。

三、怎样正确面对内向的性格

我们生而具有不同的性格。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要改变这种独一无二性,而是学会接受和赞美它。一旦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的独一无二性,我们就能够用这种独一无二性影响他人了。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内向和外向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他称那些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于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为外向;另一些把生命力指向内心世界、致力于了解和改变内心的人为内向。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内向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说到内向,似乎总是与敏感、保守、自卑、沉默寡言等同。因此,当我们被别人打上内向的标签时,总是会有一种被歧视或谴责的感觉,内心深处也涌现着不满:“我内向怎么了?难道内向有错吗?”

不管我们是内向, 还是外向,这都不是错误。我们越是煞费苦心改变自己,越是努力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就越会感觉沮丧。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内向,将这种性格独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你本身好静,那就不要将自己和身边最外向的人相比较。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就像拿着苹果和橙子比较没什么两样。任何时候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都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认识并接受自己的独一无二性,学会与其和睦相处。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由内而外地形成积极的观点,进而吸引他人。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四、如何发挥内向性格的优势

内向是有优势的。过度外向的人往往坐不住,看不进去书。你能看进去,你还能思考,你的内在价值可以很高很高。还是那句话,谁也没说过朋友多就一定好,你要是平时多钻研一下你的专业领域,少出去“社交”,兴许也能成就一番事业。社交不是必需品,广泛社交更不是,他们都是加分项,不要也罢,关键是你自己要有一技之长,要懂得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摘自《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不管内向还是外向,都有性格上的优势,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才是成功的关键。

性格优势的特点:

1、当你表现出性格优势时,你会有“真实感及拥有感”,一种必然如此的感觉;

2、 当你展示优势时,你会很兴奋。运用这个优势让你情绪激昂,让你欢乐、热情高涨甚至狂喜;

3、当你发挥这个优势时,你会有快速上升的学习曲线。你会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新方法来加强你的优势;

4、你会围绕这个优势来规划你的目标。

找到性格优势的三种方法:

1、性格优势问卷(via-is)测试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总结了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优势:

(1)智慧和知识,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 5 种性格优势;

(2)勇气,包括诚实、勇敢、坚持、热情 4 种性格优势;

(3)仁爱,包括善良、爱、社会智慧 3 种性格优势;

(4)公正,包括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 3 种性格优势;

(5)节制,包括原谅、谦卑、审慎、自我调节 4 种性格优势;

(6)精神卓越,包括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灵性 5 种性格优势。

与此同时,他们还编制了一套可以测试出性格优势的问卷,完整的问卷由200道题目(还有一份只有24道题目的简版问卷),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测试一下(问卷链接)。

2、回忆自己的人生故事

回忆那些给你带来成就感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所反映的性格优势。我们的经历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我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那些让你有成就感的经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能体现性格优势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川藏线骑行,它反映的是勇敢、坚持、团队合作和对美的欣赏等性格优势;比如演讲、培训能力的锻炼,它反映的是热爱学习、自我调节和领导力等性格上的优势。

3、从榜样的身上觉察

我们总是根据性格来选择合适的榜样。很多我们认可的榜样,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标杆,我们的每一步都在朝着他们看齐。就拿自己来说,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和白岩松,喜欢他们写的故事的真实和深刻,所以,自己写东西也就渐渐有了那样的特点。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性格优势。

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做一些尝试,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当你不断获得成就感的时候,自信就油然而生,性格上的优势也就能够发挥出来。同时,你还要敢于去尝试和探索一些曾经让你害怕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自信,那你就可以变成一个强大的人。

此帖已被锁定,无法回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