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高校“文港之行,江财学子实地考察传统技艺“遗珠”-九游会下载

2021-11-25 08:33
|

“非遗进高校“文港之行,江财学子实地考察传统技艺“遗珠”

.
.
.
.
.
.


为适应非遗进校园活动需要,由南昌市文化馆、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省创造学会非遗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开展的第二期“南昌市非遗进高校”传承人培训活动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

前有“非遗进校园”,现如今江西财经大学的学子们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调研那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传统技艺“遗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彩的书法出自于大师的手中,更出自于一支支笔下。平时只见大师们泼墨挥毫,却从没想过那一支支笔从何而来。《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徐华荣就邀请了本次课程上的同学到中国毛笔之乡-文港,深入了解文港地区的毛笔制作手艺。

第一站来到的是文港毛笔市场。一只毛笔制作分为笔头、笔杆、笔盒、刻字、商标、笔帽等,俗话说“术业有专攻”,每个步骤都需要专门的人来制作。

  

 

(徐师傅和同学的合照)

 

 

(徐师傅在给同学介绍不同的动物毛所制作的笔头)

 

第二站,徐师傅带着同学们到了化妆刷工厂,在此刻同学们才了解到,原来文港除了专业做毛笔,就连化妆刷的制作也是享誉中外,走出国门,出口甚多。

 

(徐师傅在给同学介绍不同的化妆刷的刷头制作工艺)

 

第三站,徐师傅带领同学们来到了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在馆内珍藏了许多书法大师、名人的之前所用的毛笔,不同年代的笔也有所不同,每一支毛笔笔头的长短、不同的动物毛发写不同的字体,都是大有讲究。

 

(同学在中国毛笔博物馆参观)

 

(徐师傅和同学在中国毛笔博物馆合照)

 

      

(徐师傅在给同学耐心讲解不同年代的毛笔)

 

第四站,徐师傅带同学到了毛笔制作的作坊,同学们真的深入当地时,才发现毛笔制作工艺的精细,从梳毛、分毛、上胶、晾干,都是有专门的分工,并没有什么天才学徒,有的都是用勤奋的汗水和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的能工巧匠,努力的时光一层一层地累积成工匠手上厚厚的老茧,厚茧也称为优秀匠人技术水平的见证。

 

 

 

(徐师傅在给同学介绍每一步毛笔制作流程)

 

第五站,到了徐师傅家里,徐师傅带同学参观了自己所制作的毛笔,同学感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受其制作公艺复杂以及其难以形成品牌化、产业化的约束,面临着传播困难、传承困难的问题,年轻人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学习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也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能静心沉气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做的。

 

(徐师傅和同学们在家中合影)

 

“非遗进高校”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接触非遗的机会,非常庆幸能够加入文港毛笔制作的学习,十次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启发,勤奋是人一生都要践行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学术研究方面的,关于非遗传承人的培育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如何保证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永不失传,特别是高质量的传承,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延伸阅读

“匠心·匠魂”| 文港毛笔制作技艺

 

    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

文港毛笔制作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周坊村人周虎臣制作的毛笔,享誉京华。时至清代,“周虎臣笔庄”因乾隆皇帝在上海为周虎臣后裔题写“周虎臣”匾额而名声大振。清咸丰年间,前塘村邹发荣在汉口开设了毛笔店铺“邹紫光阁”,到1955年“邹紫光阁”进入鼎盛时期。中国近代四大名笔文港荣占其二。自古以来,文港毛笔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父传子,母传女,家传家,村传村,一代传一代,规模由小到大,经营由乡到城。成为文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徐华荣《文港毛笔制作技艺(鸡狼毫制作)》项目传承人

徐华荣,男、1969年出生,江西进贤文港人,八岁跟随父亲学习毛笔制作,家族第三代传人。2018年10月被确认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6月被确认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擅长鸡狼毫,纯狼毫,紫毫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湘江一品等一系列古笔,尤其精于纯紫毫。徐华荣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制笔经验,开始恢复“御用贡笔”系列。至今已恢复了玉兰蕊、葫芦头、花豪等名笔。


学习心得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20学硕班民俗学专业 学生:张彩

»

       作为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非遗与旅游开发是我们专业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然而仅从书本文献中了解非遗总会感觉十分空洞,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意味,而深感实践之必要性。要想真正走进非遗,了解非遗,根本途径还是要去真实地体验非遗。就在这时,我得知江财要开展“非遗进高校”活动,于是早早报名,期待着第一节课。在第一节课上,见到了“传说”中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我亲切地称他为徐师父,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是毛笔制作技艺的学徒。事实上,每一个能被称为“非遗传承人”的人都会有一项独门绝技,我戴着武侠剧的滤镜认真地观摩徐华荣师父的每一个动作,是那么的干净利落,表情是那么的认真自信。然而,作为学徒的我们,看会了却不等于会做了。从取毛、梳毛、捆毛到装上笔杆,整个毛笔的简化版制作过程我们一一实践了很多遍,一开始总是出错,总也把控不好手里这小小一撮毛料,“跑毛”是常事,一不小心掉进水盆里就功亏一篑了。但是,徐师父总能耐心地教我们每一个细节,称赞我们的每一点进步,并且给我们科普了很多关于毛笔的知识和他自己制作毛笔的心得。因此,此次非遗课不仅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关于毛笔的全方位的知识拓展。经过一整期的课程之后,我发现并没有什么天才学徒,有的都是用勤奋的汗水和无数个日日夜夜换来的能工巧匠,努力的时光一层一层地累积成工匠手上厚厚的老茧,厚茧也称为优秀匠人技术水平的见证。“非遗进高校”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接触非遗的机会,非常庆幸能够加入文港毛笔制作的学习,十次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启发,勤奋是人一生都要践行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学术研究方面的,关于非遗传承人的培育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如何保证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永不失传,特别是高质量的传承,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邱文慧:从非遗传承到人生的思考

»

     

      大四学年,对于多数普通且平凡的学生来说,都会沉浸在忙碌的考研和考公就业上。所以,在身边同龄人一个又一个每日匆忙且慌张,却只为这几个相同的目标奋斗时,作为一个普通且平凡的大学生,我也不可避免地随波逐流了。但波浪终究是需要风的,从刚开始准备考研的兴致勃勃,到后来内心的风平浪静,我不禁开始怀疑,这真的是我的目标吗?细细想来,其实我更倾向于早日步入社会学会生活,选择考研只是因为我觉得,在你不知道未来如何的时候,学习总是没有坏处的。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显然,对于考研没有了兴趣的我,必须得另辟出路了。巧的是,在我迷茫之际,学校传来了非遗项目进高校开班的消息,从小就喜欢新鲜东西的我,立马抓住了这个机会。其实这算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非遗,以前都只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过相关的报道,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就很高级且稀有,非遗传承人同样“高不可攀”。但是通过这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并非是他们“高不可攀”,而是大众不愿意去亲身实践与传承。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内卷已经是很严重的现象。每年双十一淘宝组战队抢红包都能上微博热搜,大家愿意为了几十块钱,为了赢,花大把时间和精力去给购物活动刷广告,却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一门手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小的时候每逢过年,爷爷总会掏出他不知道尘封在哪里的毛笔和墨水,写上一副对联,让大人悬挂在家门口上,然后笑嘻嘻地对我们说:“等你们长大以后,就由你们来贴了。”长大以后每逢过年,爷爷依旧会掏出他的毛笔想大笔一挥,但是大人们却带回来了一副打印好的精美对联准备张贴。这个时候爷爷会气呼呼地拿着自己的老伙计在红纸上一笔一划,边写边说:“对联还是得手写比较有感情!”想起上次回家过年,爷爷已经病重,却还是拿起了自己的毛笔写下一副对联让小辈去张贴,他就站在那里,看着我们贴,贴正了,就笑开了颜,一边笑一边说:“以后就由你们来写对联张贴了。”回忆至此,些许惭愧。从幼儿园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用笔经历了铅笔、圆珠笔、水性笔甚至是钢笔和电容笔,却唯独没有普及过毛笔。虽然其他笔具的便携程度确实高于毛笔,但是毛笔字和毛笔画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独特美感。毛笔作为中华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珍宝,不该变成兴趣班才能学到的一项技艺。所以在选择进入哪个非遗项目学习时,我一眼便看中了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不光是因为它是国家级的非遗传承项目,还因为我确实想要传承我爷爷每年用毛笔写对联的习俗,这是我应该保留而不是丢弃的东西。在学习制作毛笔之前,我就上网搜查了一下文港毛笔制作过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没有想到一只小小的毛笔制作过程如此复杂,要经历备料、齐毛、梳毛、披毫、绑线、上胶等过程126道工序,这让我瞬间产生了敬畏之心,正是师傅们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的传承,才让我们到今天还能看到如此精湛的制作技艺。初学制作毛笔时,徐华荣师傅先给我们大致讲述了一下毛笔的种类、材料以及重要制作步骤,然后就开始让我们练习梳毛。在我们学习制作过程中,徐师傅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手把手教我们每一个人,怕我们枯燥,徐师傅还会跟我们一起聊天,讲授很多关于毛笔的故事,正是在这种热情有爱的氛围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坚持了下来。据徐华荣师傅所说,一个优秀的毛笔制作者一般要学个三年左右,所以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就功成名就是不可能的,这个过程很枯燥,但是却是必须经历的。这就和人生一样,不经历那些平凡且枯燥甚至是磨难的时候,你不会懂得成功的喜悦。在看到我们自己制作的一只只毛笔新鲜出炉的时候,那种欣喜是加倍的,是能抵消之前所有辛苦和不快的。虽然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并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毛笔制作者,但是这段经历对于我却是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我看到人生似乎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我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会像之前一样不知道就有了刻板成见而怕去接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找机会多接触非遗传承,希望有一天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继续出一份力,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平凡的人也可以经历不平凡的事情,最终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2021-11-25 09:12:46更新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