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馒头”之惑——科学就医漫谈-九游会下载

2015-03-08 16:36
|
«
“第五个馒头”之惑——科学就医漫谈
»
-
-
导语

为推动福建省健康教育和健康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良好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健康中国梦。2014年7-9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福建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联合开展“福建省首届健康科普创作大赛”,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并调动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健康科普写作热情,营造全省健康科普文章写作氛围。活动期间,共收到参赛文章371篇,现挑选部分适合健康界社区平台的优秀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大家或许会习惯性接下去说。

不对,大家错了,从前有一个馒头。

这个馒头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食物,就是日常家里的那种普通馒头,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总之有一天,一个饿极的孩子面对一大盘子的馒头,一口气连吃四个,还觉得很饿,当他吃下第五个馒头,摸了摸鼓鼓的肚皮,打着饱嗝说:

“前面四个馒头都没用,早知道就吃这个馒头好了,这个馒头最管用”。

于是,“第五个馒头”成了世上最著名馒头,在各种场合被人屡屡提起,其中也包括看病就医的过程。

有人纳闷,看病就医怎么就和“第五个馒头”扯上关系?然而,只要认真观察,那些辗转求医的病人中,又有多少人时常自觉不自觉得陷入“第五个馒头”的误区;而那些接诊的医生,又有多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病人的“第五个馒头”!

………………

“第五个馒头”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没有前面那四个馒头垫底,第五个馒头怎么可能使人吃饱?任何事物,总有发生、发展、终止的过程。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诊治的过程亦是如此。一般来说,疾病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包括了诸如发作性病程、周期性病程、间歇性病程及进行性病程等。有些病程并不因为医疗的干预而改变,或者说以人类当下的医疗水平,还无法阻止疾病的进程,在某些情况只能通过药物、手术、康复等手段,减缓病程、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曾有一对警察夫妇,丈夫是刑侦警察,常年在外办案,妻子是户籍警,两人结婚三年,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却怀不上孩子,双方家长着急得很,两人也被“安排”在各大医院检查,查来查去也没有啥大问题。后来慕名找到一位老专家。老专家没再安排检查,只让其服中药三个月,夫妇竟然怀孕成功。他们对老专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奉为神医,更对之前看过的医生嗤之以鼻。

其实,大家应该看得明白,老专家不过是“第五个馒头”。丈夫频繁出差,因为工作压力大,每次任务结束都喝酒庆功解压,而妻子对优生又很讲究,常常错过了排卵期。有时女方排卵时,男方却在外出差。而那位老专家接诊后,详细查看了之前的检查,男女双方都没有结构、功能的病变,只要进行生活方式调理即可。因为名老专家的权威所在,男方依从性好,认真服药三个月,不再喝酒,警队领导也知道其在服药,予以照顾,期间不再安排新任务,如此就成功怀孕。

这似乎应验了那句话——“最后的医生是最好的医生。”最后为患者诊治的那位医生,因为有了之前医生的努力,患者病情已经开始好转,他只要稍加治疗,便可获得很好的疗效。或者,之前的医生已经做了很多检查,还未明确诊断时,后来的医生基于前者的阴性(即正常的)检查结果,只要稍加推断便可做出正确诊断。就医看诊的过程中,患者往往对首诊医生未建立互信机制,加之医师未施以有效沟通,患者易辗转于医生之间、医院之间,也易因周边人的建议不断变更求医路线。每到一家新的医院、看新的医生,医生们都要重新认识患者、收集病史,在等待“第五个馒头”到来时,无谓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

当前,医疗纠纷频发,医患互信机制十分脆弱,加之患者医学知识相对缺乏,在“辗转求医”路上,不知有多少医生被当作“第五个馒头”,又有多少医生莫名其妙被列入了“第四个馒头”——

很多患者在别的医院或者别的医生哪里看了,觉得效果不好,又找另一个医生,有时就是患者因为不相信其他医生而根本没有用药或少用药了。此时,医生只要耐心地向患者说明情况,让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患者都会这样称赞医生:“××主任,你医术太好了,我看了那么久都没看不好,你不用开药就把我治好了。”

当然,接诊医生也不要沾“第五个馒头”的小便宜,而应把道理讲给患者听,告诉患者:“先前那位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是正确的,你只是信任我,我的话听进去了,其实都是按照之前的医嘱,坚持用了之前医生开的药,就好起来的。”何况,许多疾病是可以“自愈”的,单纯的病毒感染也无需使用抗生素,医师的工作仅在于对病情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依病症进行指导或处理。

患者频繁更换医院、医生,频频发生“第五个馒头”现象,既反映患者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误解,也反映医生在指导患者就医、增强患者依从性上做得不够。2008年1月,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40条“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其核心强调的就是依从性问题。2014年,围绕“科学就医”的主题,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科学就医健康教育十大核心信息,第5条“就医时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既往病历及各项检查资料,如实陈述病情,严格遵从医嘱。”第10条“医学所能解决的健康问题是有限的,公众应正确理解医学的局限性,理性对待诊疗结果。”这两条核心信息传达的还是增进医患互信、增强依从性。

………………

依从性,习惯称之病人“合作”,要求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做出与医嘱相一致的行为。即使是最好的治疗计划,病人不依从也会失败。

增强依从性需要医、患双方从“知、信、行”上下功夫,需要医、患双方多做换位思考。

从医方来说,对于明确无误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一般只需说服当事人采取行动。而当诊治有疑义或不确定时,由于可能有异议意见的存在,选择时需要更多的说服,而且要说服通常与患者相关联的更多当事人。在“知”阶段,最重要的话语品质是“清楚明晰”,医者必须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如检查结果、病史体征等准确无误地向患者传达、解释;而在“信”阶段,医者话语最突出的文体特征是“辩析有力”,医者既诉诸理解,使患方对相关判断深信不疑,又要激发情感,使之有采取行动的冲动,以获得“行”的效果。

对于患者来说,生病后要及时就诊,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这样既可以减少疾病危害,还可以节约看病的花费。患者应该改变一下看病方式,要尊重医生的专业地位,相信医生的责任心,不要“反客为主”,甚至百般挑剔。以下是理性就医的几点建议:

1.就诊前抽空做做“功课”,少跑冤枉路。通过网络、宣传栏、咨询电话、亲友推荐以及当地卫生局的官方网站等多种方式了解拟就诊的医院、医生。在选择医院和医生时,要避免“贪大求洋”,盲目崇拜大医院大专家。

2.平时做好健康档案的收集、归类工作,就诊时将相关、近期的病历、检查报告或x光、磁共振、ct的片子带上,让医生在较短的时间了解您的病情,更不要隐瞒病情、“考”医生。

3.就诊时,病人应把自己的症状和感受详细告知医生,不要做似是而非的“自我诊断”,比如胸痛就说胸痛,不要说“心绞痛”;有发烧、肌肉酸疼、鼻塞就详细描述症状,而不要说“感冒了,开点药吃吃”。因为胸痛的原因可能有几十种之多,发烧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早期表现。

4.在疾病治疗、康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要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按照医生的要求调配饮食、确定活动量、改善自己的行为。

5.特别提醒的是,不要病急乱求医,使用几个方案同时治疗,更不能凭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自行买药治疗。

6.信任正规的专业的医生。疑虑重重的戒备心理,对合理的检查和用药指手画脚,也是可能伤害医患关系的。

………………

“第五个馒头”的故事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前期细致的工作,如果没有前面四个馒头的积累,第五个馒头怎么可能填饱肚子?如果没有前面诸多的力量作用,那根稻草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我想不会有人傻到认为只要吃第五个馒头就会饱吧?套用《木偶奇偶记》的开场白,作为本文的开头,讲述“第五个馒头”的故事,无非是提醒我们,求医路上没有奇遇,只有科学、理性!患者对医生多一些信任,医患双方就不必象有的挖井人那样,每每就因放弃最后几锄头,而永远挖不到水。


作者:黄守勤

单位:福建省立医院

插图:来源网络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或引用需征求作者本人同意。

健康界社区欢迎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写作,由于平台为公益平台,无经费支持作品稿费,愿意分享健康科普文章的,请直接发帖分享,或发邮件给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面对占领各个平台的伪健康信息及海量不靠谱的养生信息,我们也该有所行动!

2017-12-10 23:05:42更新过
2015-06-02 10:48

想转载怎么联系作者

2015-05-28 21:53

#

[福建]-省医学会表彰首届健康科普创作大赛的获奖者(附43篇作品)

网站地图